多家互联网平台企业纷纷给出了自己的「助实方法论」,探讨数字经济如何与实体经济更好结合。
作为中国经济体的末梢终端,小微企业成为核心关键词。如蚂蚁集团旗下的支付宝,这家服务着10亿人的国民级应用,就首次展出了为小微商家打造的数字化自运营模型C-Care。

重庆智博会,蚂蚁集团展示助力小微实体进展
两年多来,无数的小微企业奋力求生。助力小微,是实体经济复苏的关键一环,更是整个社会要持续努力的方向。
无疑,互联网平台需承担更大的责任,让数字化浪潮从大企业推进到小微企业;而小微企业与互联网平台的连接,也将为“数实融合”打开了新空间。
数字化浪潮,从大企业到小微企业
据统计,我国的小微企业数量已超8000万,占据90%市场主体,贡献80%就业,以及60%以上的GDP。
这些小微企业,构成了中国经济的底盘。小微兴旺,就业才有支撑,市场才能更繁荣。可以说,帮小微,就是稳增长;助力小微,就是实体经济复苏的关键一环。
然而,这两年来,众多小微企业的发展步履维艰。要想活下去,他们面临着诸多困难:不仅有复杂的经营转型难题,也有长久困扰的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数字化无疑是助力小微突围的关键。然而,相比大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喧嚣热闹,小微企业的数字化之路,却显得格外艰难沉寂。
按照艾瑞咨询数据,截至2020年9月,57%的大型企业已构建了数字化规划,中小微企业接入O2O平台的占比却不及10%。
今年7月,一份由全国工商联经济服务部等机构发布的《2022中国民营企业数字化转型调研报告》也指出,基于企业规模特征的数字化差异极为显著:超八成的小微企业,尚未开展数字化或处于初步探索阶段;近四成的小微企业则反馈生存困难,顾不上数字化。
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融合发展,不仅需要数字技术向高精尖发展,也需更务实下沉,惠及作为社会经济“毛细血管”的小微商家。
数字化浪潮需向“微”而行,从大企业推进到小微企业,然而,小微付费能力低、持续经营能力弱等特点,决定了其数字化转型的缓慢及艰难。很明显,要加快这一进程,大平台需承担更多。
今年5月,国家发布的《扎实稳住经济的一揽子政策措施》指出,要促进平台经济规范健康发展,以平台企业发展带动中小微企业纾困。
政策引导下,众多互联网平台也纷纷响应,启动小微支持计划:
腾讯财付通推出多种降费让利举措,对符合标准的小微商户实行支付手续费优惠;美团外卖推出佣金优惠封顶等六项措施,帮助小微商户降本增收;饿了么宣布首批投入2000万元现金,为困难商家实行佣金减免。
8月16日,蚂蚁集团旗下支付宝也宣布:过去一年,响应国家为小微降费的政策号召,共为超2200万小微商家减免经营成本近80亿元。
互联网平台的种种举措,有效减轻了小微的经营成本压力,但国家与社会对其的期待,却远不于此。
正如媒体的评论所言:“平台经济在纾困中小微商户方面大有可为。要放水养鱼,让广大中小商家焕发活力,助力稳住经济大盘。”
降费让利之外,如何提供更好的数字化运营阵地及工具,如何打造更普惠的数字金融服务,帮助小微更好做生意,是互联网平台更应努力的方向。
小微借力大平台,拥抱轻量数字化
大企业有人力、有资金,小微商家的数字化谁来做、怎么做?小微商家利用互联网平台的生态能力,解决数字化成本高及效率低的困难,无疑是更好选择。
正如相关的专家所指出:“大平台连接中小微企业,可以提供一些轻量化应用。”
今年8月,蚂蚁集团董事长兼CEO井贤栋在《中国网信》杂志撰文,也重点谈及了对小微数字化服务供给体系的重视。他表示,要发展壮大第三方技术服务市场,为小微商家提供好用不贵的数字化工具。
重庆智博会上,蚂蚁集团也首次全面展示了支持小微数字化的探索与进展:
过去一年,支付宝累计开放平台通用产品78个,生活服务类小程序成为小微“标配工具”,每天服务近7亿人次。
同时,支付宝通过升级小程序、生活号等产品,进一步降低了商家运营的门槛;并将投入100亿资金资源,以公域流量辅助商家做好数字化运营。
此外,蚂蚁也通过大山雀、大雁系统、百灵系统等科技的探索及应用,为小微提供更普惠的数字金融服务。

网商银行通过卫星遥感风控系统“大山雀”,助力破解果农贷款难的问题
可以说,小微企业与互联网平台的连接,为“数实融合”打开了新空间。
一方面,小微企业聚集带来的联动效应,加速了平台的愈发开放——仅在支付宝,就活跃着1.1万家的数字化服务商,支持超百万商家机构进行数字化经营。
另一方面,平台生态的多元完善,也带来了小微商家的“轻量数字化”。
轻意味着实惠。小微商家的数字化转型门槛正逐步降低,只需承担较低的成本,就能搭上数字化快车。
以提供行业SaaS产品的西安合璧信息科技为例——他们帮助客户在支付宝上用小程序开个“数字小店”,价格最低可到300元,最贵也不过1000多块。
轻也意味着便捷。伴随平台持续开放技术接口和插件,以及低代码等数字技术的发展,小程序等应用的开发也变得更简单快速。
今年3月,上海暂停堂食期间,SaaS服务商企迈科技为一些餐饮商家紧急开发团购小程序,也仅花了3天时间。
轻更意味着灵活。企迈科技创始人王友运就曾回忆,仅在2021年,公司推出的产品就完成了5800多次的功能迭代。

越来越多的线下餐饮商家,用上扫码点餐小程序
无接触点餐、无接触配送、点餐安心卡……在王友运看来,数千次快速的功能迭代,背后都是小微企业们在困境中的奋力突围。
小微虽小,但需小步快跑,才能在数字车道中找到更多突围机会;互联网平台则要更潜心深耕,通过服务小微,为社会创造更大的贡献。
产业数字化,也别忘了小微企业
轻与重,永远都是硬币两面。小微企业数字化的门槛降低,并不意味着前路便是坦途。相反,伴随着数字化行至水深处,消费互联网与工业互联网逐步结合,再微小的企业,其发展也将与整条产业链同频共振、共生共荣。
这条“链”上的所有参与者,都将面临全新的挑战。
对于小微企业来说,线上早不是蓝海,流量见顶,行业竞争加剧,如果没有精细化运营的能力,数字化为其带来的就是另一个困局。
对于互联网平台而言,服务好小微企业,既是一个新机会,也是一个深耕产业的新命题。
特别是当互联网更深地扎根于产业,逐渐向企业级服务转移,如何不遗忘小微,让数字化触达位于产业链条末端的小微,尤其值得关注。
值得肯定的是,一些互联网企业正积极探索“科技助微”的新路径:
阿里巴巴通过物联网、遥感AI等技术,在安徽建设砀山梨未来果园,目前已有300亩梨园基本实现数字化。
腾讯在全国建设10个县域云启基地,通过设立低代码产业服务中心等,扶持当地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
蚂蚁集团发起成立的网商银行,则尝试利用科技创新,帮小微解决融资慢、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如通过卫星遥感风控系统“大山雀”,帮60多万种植大户获得信贷资金;通过数字供应链金融方案“大雁系统”,让供应链上的小微商家贷款可得率从30%提升到80%;通过“百灵”智能交互式风控系统,支持超200万小微经营者获得额度提升。
看似“高大上”的区块链,蚂蚁也努力让其带上“泥土味”与“书卷气”——
如联合福茶网推出溯源产品“福茶码”,基于区块链技术,让每罐茶叶都拥有独一无二的“身份证”,为茶农插上科技的翅膀。

或是蚂蚁链打造版权保护平台“鹊凿”,通过区块链+AI技术,让“1块钱也能保护版权”成为可能,已服务超百万的创作者。
这些探索,说明了蚂蚁始终坚持的一个方向:科技要助力小微,才能更好落到实处。
过去20多年来,互联网潮起潮落,但不可否认的是,它已成为我国数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当时代提出新的需求,数字经济也逐步向纵深发展,众多互联网平台需延续初心,更要积极求变,从曾经的“弄潮者”,成为脚下带泥的“深耕者”,助力小微,服务实体经济,持续为社会创造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