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联网是一个跨设备、跨系统、覆盖企业整个制造过程的网络,以机器、设备、传感器、数据采集器为核心,集成了网络、平台层等关键技术。
2022年,根据《中国工业互联网产业经济发展白皮书》预测,中国工业互联网产业增加值将达到4.45万亿元,占GDP的3.64%。
目前,我国工业互联网产业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商业模式,包括工业互联网平台、行业解决方案、第三方服务等。而且全球约有200家大型企业参与了工业互联网的研究和实践。
未来,随着经济和技术的发展,工业互联网的应用范围会更广,场景会更丰富。但由于工业互联网的自动化、智能化,制造业等工业企业会产生大量的业务数据。这些数据将为工业互联网增加新的网络安全风险。
因此,工业互联网企业需要建立必要的安全体系,以确保工业互联网健康、安全的发展。

当前,随着我国工业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设备系统化、网络化、智能化趋势明显。然而,网络化工业设备和系统带病运行,潜在漏洞数量和高危漏洞比例居高不下。据了解,70%的工业防火墙存在专业能力不足、对工业协议分析深度不够等问题,85%的工业防火墙性能不足,导致网络安全威胁尤为突出。
同时,根据IBM研究报告的数据,从去年开始,全球行业已经取代金融服务业,成为受攻击最多的行业,针对单个工业企业的敲诈金额持续上升。可见,“工业+互联网”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安全危机,特别是对于我国工业互联网发展来说,正处于初步探索到规模化发展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建立一套规范的工业互联网安全体系。

尽管部分工业企业实施了工业互联网企业网络安全分类管理等深度安全措施,但我国工业互联网安全形势依然不容乐观。特别是随着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应用,在利益驱动下,成为黑客有组织攻击乃至国家战略打击的重点目标。可见,中国工业互联网安全的系统化布局迫在眉睫,安全“意识”也应迅速传达到产业链各方,共同构筑工业互联网安全“长城”。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2022年是我国实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3年)》的关键之年,也是工信部实施“5G+工业互联网”512工程的收官之年。这一年间,工业互联网国家标准陆续出台,双跨平台进一步“扩容”。识别与解析系统国家顶级节点全面建成,5G+工业互联网应用越来越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