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疫情与工业数字化转型

根据工业技术软件化产业联盟与民生证券数据,全球工业软件市场规模由2012年的2850亿美元增长至2020年的4358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5.45%。2021年我国工业软件市场规模为2414亿元,2012-2021年复合增长率达到14.24%,增速强劲。尤其在疫情发生后,企业面对生产受限、原材料价格飙升、销售渠道收窄影响,主动拥抱数字化,工业软件市场规模增速超20%。
2、工业互联网的主要应用

工业互联网主要应用于工业设计研发、生产管控与运维、与企业经营管理三个方面。据信通院数据,2020年工业互联网国内外应用中,生产过程管控均占近50%,运维服务占比约20%,这是工业互联网应用涉及最多的部分。
据中国工业技术软件化产业联盟资料显示,生产管控类工业软件中低端可替代,中高端市场由海外厂商占据(国产化率中低端产品约 50%,高端产品约 30%);运维服务通用产品国产化率达到60%,但高端产品国产化率较低,且底层核心技术依赖国外;经营管理软件,主要是ERP,中低端产品国产化率达到约70%,高端产品约40-50%;技术要求最高的设计研发类软件,国产化率仅5%-10%,3D CAD、CAE、EDA 核心技术差距均较大,仅在2D领域国产软件可基本实现国产替代。
整体来看,在中低端相对标准化的通用产品,国产化率较高,但对技术要求高的中高端产品,多数依赖海外,尤其是研发设计类软件,近95%依赖进口。从行业实际情况看,国内技术要求高的相关服务往往以单独项目落地,尚缺乏产生成型产品的环境。
3、工业互联网的瓶颈
国内工业互联网中高端产品国产化率低首要的瓶颈是,国内工业多数处于中低端领域仍待升级,这造成工业软件海外厂商应用场景主要为高端设备,例如高端仪器、医疗设备、电脑软件等,而我国厂商主要集中在建筑、中低端机械制造等领域。
其次是数据碎片化与孤岛化,造成信息流通难。由于数据的权责制度规范不清晰,消费者往往因此受到侵害,而作为经营者的企业更是担心数据被窃取,从而不愿意参与数据流通,形成“数据孤岛”与“数据垄断”。国内尚缺乏一个统一的数据交易市场,高效多层次的流通体系还有待进一步探索完善。
此外,工业互联网对专业技术与专业知识积累要求高。工业互联网不同于传统的消费互联网,对细分行业知识的要求很高,既涉及IT技术,又涉及OT技术的积累。工业互联网涉及的服务场景也往往不是提供的产品成本更低,而更多是对设备回收、运维、故障率、投产时间等工业全生命周期场景的服务。
4、数据要素与数据确权
《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提出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五个要素领域改革的方向,明确了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的具体举措。这是数据作为生产要素第一次在官方文件出现。

在近期,数字要素的政策频出,数据确权的成熟将推动数据资源的标准化,带动更多开发者参与更多场景中解决工业产销与售后全生命周期的问题,促进系统设计、建造、投产、运维、退役到报废与回收等设备全生命周期多个环节数据集成串联,从而实现商业模式的进步。
5、工业互联网与工业企业相辅相成,在疫情对生产的影响下,工业企业数字化进程逐步展开,但受限于工业发展阶段、数据碎片化与专业知识的积累薄弱,国内工业互联网仍然多数位于中低端领域。
随着“数据二十条”及多项政策的出台,数据资源供给将逐渐丰富,这将促进系统设计、建造、投产、运维、退役到报废与回收等设备全生命周期多个环节数据集成串联,深化价值链,带动国内工业互联网中高端领域的国产替代。